找回密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大宋繁华-造极之世的表与里》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 发表于 13 分钟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到宋朝,大家的印象往往是有钱富裕,以及靖康之耻。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宋朝的繁荣又是从何而来的?本书就是探讨的这一问题。国家和公司一样,是需要赚钱的,当公司赚的利润不足与支撑其成本,公司就要破产,而国家是不事生产的,他们的财富来源则主要是依靠各种税费为主,当人口多的时候,国家能获得的财源税源也就更多,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人口红利,为什么此前外资想来中国做生意,也是因为中国人多,劳动力便宜,市场大,需求足的缘故,而当一个国家收税太多民众无法生存的时候,则必然会人口下滑,甚至揭竿而起。

为什么宋朝人口会增多呢?作者总结说,原因是因为从人头税时代过渡到田亩税时代,政府在汲取税收的政策上有了调整,由租庸调整为两税法,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人头税进行了松绑,于是被统治者的生育得到了解放,人口出现了激增,加上不立田制的无为红利,赵宋王朝比前代拥有了更多可征发的民力和物力,这些民力和物力被征发到地方上,成就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华时代。但是,这个繁荣是谁的繁荣呢?作者总结说百姓生产出来的财富,会以税赋的方式大量集中在官府手中,在通过俸禄等方式,转移到总体量远超前代的统治集团群体上。在赵宋政权下,是一个典型的国富民穷社会。

这段话看起来是不是有点眼熟?当今中国的经济可以说是高速发展,GDP一直是高速增长创造了神话,我们在自豪的同时,却也不由的要问一句?为什么经济越发达,中国的股市一直不见涨,而民众的生育意愿和生育率反而越来越低了呢?

在陈舜俞写给宋仁宗的奏疏中,曾经这样总结了导致民生困苦的八项主要盘剥:今天下之赋五:曰公田、民田、城邑、杂变、丁口,天下之禁三:曰盐、茗、酒。生民之衣食,举此八者穷矣。公田就是租种朝廷的土地缴纳地租,民田则是自家的田地,需要缴纳夏秋两税,城邑则是城市居民的各种杂税,民众日常生存生活中的所有物品,几乎皆在征税之列,比如盖房子娶妻嫁女,出门随身带着铜钱铁钱也要征税,杂变则是临时摊派下来的各种附加税,丁口就算人头税,盐、茗、酒则是指的对盐茶酒进行了国家垄断经营,也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石油、烟草等。

韩非子曾经总结说: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翻译成白话就是: 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前者榨取你的生命,后者榨取你的钱财。早在管仲时期,就提出了盐铁专营,政府可以对百姓的必需生活物资进行垄断,然后再加价销售,无论百姓怎么生活,总是要吃盐的,并且,朝廷不需要包揽盐铁的生产和运销过程,只需要授权发个许可给商人,商人自己去煮盐开矿就行了,政府再对商人收重税即可,商人再把税赋转移给百姓,这样一方面简化了压榨程序,另一方面,又让百姓不会直接感受到朝廷的压榨,后面为了赚钱,索性直接自己下场经营也有,你要嘛花高价买盐,要嘛就吃饭不放盐,所以,盐税其实也就是人头税,古代私盐贩子往往也被视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历史上很多造反的名人都是贩私盐起家的。

各种苛捐杂税加起来,百姓辛辛苦苦一年工作下来,实际上是给皇帝和官僚打工,就好像现在也一样,其实多少人辛苦一辈子,也不过是给房地产、银行、政府、医院打工。能怎么办?凉拌。只是好在房子还算不上是生活必需品,大不了租房也能生活,但政府财源受损,未来会不会用其他渠道来补税源,也未可知。很多事情真的是有些无解,如果有办法解决,毛泽东晚年就不会因为看到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而痛哭了。对于普通人来说,量力而行呗,而对于一些豪杰之士来说,乱世反而还有可能成为其舞台,比如清末之时,出现了谭嗣同,出现了五四运动等等。

每个朝代刚开始建国的时候,由于统治者的人数较少,开国之君也往往雄才大略,所以百姓的日子往往还不错,这个时候往往能出现一些历史书上所描写的盛世,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者往往会变得自满而骄奢,官僚集团越来越庞大,于是,一个王朝就不断朝着衰落的方向走下去,得不断自我革命,否则到最后就是,乱世出英雄。所以,鲁迅会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国为什么经历那么多乱世之后依然能重回世界之巅,为什么说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下中国,一方面离不开地理因素,另外一方面,也确实是离不开那么一群人。

如果没有乱世,老爷们永远还是老爷,毛泽东也无法成为毛泽东,旧时王谢堂前燕,也不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没有斗争,法国不会出现大革命,西方不会出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类也不会发明出那么多的科技,毛泽东说造反有理,说要人民监督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晚年则写出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也只能感慨哪里会有什么永生不灭的的东西,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长征,斗争才是人类的主旋律,一阴一阳谓之道,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这也许就是自然规律了。



上一篇:为什么懂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下一篇:《水浒传》读后感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微信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记录时事,以供回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17安全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999test.cn & 17安全网

GMT+8, 2025-5-20 09:35 , Processed in 0.125835 second(s), 3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