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20-3-9 21:1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本书挺早就听说过了,知道一点内容,不过一直没看,偶然间看到一个网友群里聊天说纪晓岚怎么怎么样,当时忍不住就反驳了下他,说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实际上和《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有很大的出入,历史上的纪晓岚其实是个好色之徒,日御五女,而且还被乾隆骂是娼优,后来还曾被乾隆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历史上的纪晓岚主要是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而和珅呢,则也是另外一种形象,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种矮胖形象,据说和珅长的还可以,通晓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文字,挺有才干。

我们都知道和珅是巨贪,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那么,既然和珅是巨贪,为什么乾隆不收拾他呢?

事实上,政治上有个词汇叫白手套,指的是给一些政府官员台前打掩护,然后背地里干一些腐败勾当的人。和珅也可以说是乾隆的白手套了,我们都以为乾隆很厉害,是名君,有康乾盛世之说,但是,不知道的却是,乾隆虽然自诩为“十全老人”,但这离不开他爷爷康熙和老爹雍正累死累活给他打下的基础条件,事实上,但凡盛世往往是建立在乱世的基础之上,战争为新王朝解脱了人口压力,造成大量田地抛荒,新朝只需无为而治,休养生息,顺势而为,自然会收获一个丰盈的经济自动恢复期。

同时,乱世也可以为新朝提供经验教训,乾隆虽然并非庸主,而且早期为政勤勉,但晚年骄傲自满,生活贪图享受,十全老人这个称号,可是需要大量钱财支撑的。修圆明园,避暑山庄,征大小金川,灭准噶尔,平白莲教,七下江南等等,这些也不是一年两年的赋税能填地平的。和珅虽然敛财,但他也善于理财,有很强的商业头脑,和珅除了贪污腐败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和珅的前几任都因搞不来钱而被罢职,之后,由于乾隆要花钱办事,都靠和珅来弄钱。

乾隆晚年由于要花钱,还与和珅搞出了一个“议罪银”,意思是官员犯了错,交一笔钱出来,就能减罚甚至不罚,这些钱绕开国家财政,直接进入乾隆钱包,官员们缴义罪银也十分积极,就算是没什么罪名也要编排罪名来讨好这位万岁爷,比如曾经有河南巡抚何裕城把香灰弄到了奏折上,就请求自罚三万两。乾隆都看不下去,说:没那么严重,交一万两算了,而这些钱自然来源于贪污腐败,可以说官场风气为之大坏。

而且和珅常常与乾隆一起作诗,他对乾隆所作诗词的风格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和珅为了迎合乾隆,下功夫学诗、写诗,并造诣很深。他偶尔会在乾隆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对诗文的研究,甚至闲暇的时候以“骚人”自居。和珅的诗合乎乾隆的审美趣味,乾隆很多时候就命和珅即景赋诗,以代替自己。在和珅的诗集《嘉乐堂诗集》中就有很多首是奉乾隆帝的命令所为,从中可以看出和珅的文学和书法之造诣。只可惜,我们的这位乾隆皇帝写诗上并没有什么才华,乾隆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可惜没有一首算的上经典流传后世。

所以从以上两点也不难看出,乾隆为什么舍不得杀和珅了。而且嘉庆也不得不承认和珅办事干练,精明敏捷,能游刃有余应付各种突发事件。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些编剧在写历史影剧的时候,不尊重历史,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描写历史人物。有一句话叫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很多我们以为知道的历史事件,可能和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是不一样的,打个很简单的比方,就算是教科书里面的都一定是真的,比如中国、日本以及台湾这三个地区关于近代史的描写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当然,也不能只盯着乾隆的过失说其在位期间什么事情都没做,比如安抚百姓,视察水利,免除税收,整顿吏治,加强集权等等,还有比如派兵征大小金川,开拓新疆等等。乾隆早期也算十分勤政,对贪腐惩治也十分严厉,很多人在他这个位置上不见得会做的比乾隆好,章学诚认为,乾隆四十五年,即和珅当政之前,乾隆时期都可以称为清明盛世。


比如扫清准噶尔部,乾隆可以说是力排众议,高瞻远瞩。当时正值准噶尔部内耗,处于有史以来最衰弱时期,兵无斗志,而清朝则经过三代经营,国力强盛,机会可以说稍纵即逝,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清朝所有官员几乎都没看到这个形势,乾隆和大臣针锋相对,乾隆由于站得高看得远,其国家视野、掌握的信息量都和大臣有所不同,他希望能给后世子孙扫除威胁,而大臣只管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对外族蛮夷极少关注,而这时,领导人就要有高人一筹的决断力,并且能有力实施决断。试想,如果换了个人,在两国和平几十年互有贸易未动当兵,以及众多大臣反对的情况下,可能没有那个魄力把政策执行下去。

为了平定西部边疆威胁,乾隆采取了种族灭绝的措施,站在外族人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场灾难,站在中华民族来说,从汉代张骞通西域开始,汉、唐、元这三个强国虽然都实现了对西域的管辖,但由于距离遥远,风土不同,中央政权一直很难在这里建立持久稳定的管辖,西域也一直是中华帝国版图内最不稳定的部分,与内地联系时断时续,对内地也是时叛时服。直到乾隆时期消灭了这片土地上的强悍民族,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才建立了有力的统治,此后晚清时期,虽然列国对清朝瓜分蚕食,但左宗棠再次收复新疆,新疆没有再次被分裂出去。后世史学家对乾隆这一战争评价也较高,而清代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控制力也前所未有。

乾隆对历史上那些对皇权威胁比较大的几个势力可以说十分警惕,比如:敌国威胁、农民起义、权臣专政、太监擅权、后妃干政、外戚乱政、朋党之争、地方割据势力等,依靠其高明的政治手腕,他把这些威胁几乎一一化解,确保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但不得不说的是,清朝也是在乾隆手上由盛转衰,《饥饿的盛世》这本书描写的正是乾隆盛世的另一面。表明上,乾隆时期经济总量非常大,国家财力也比较雄厚,乾隆时期的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30%多,疆域也达到了1453万平方公里,是今天960万平方公里的1.5倍,乾隆朝的疆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除了元朝之外第二大的疆域,人口数量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据说到乾隆退位的时候,人口达到2.9亿。

但光鲜的外表却掩盖不了内在的腐烂,乾隆时期虽然人口众多,但人均粮食占有量是中国历朝历代最低的;为了加强集权,乾隆搞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字狱,产生了大量冤假错案,毁掉大量书籍,对中国历史是一场文化浩劫,士人风骨也荡然无存;极端的腐败也导致乾隆还没死的时候就爆发了规模很大的白莲教起义,这次起义彻底撕掉了“盛世”的最后一层面纱,清朝在这场战争中元气大伤;乾隆死后不过才40年,就爆发了鸦片战争,从此大清王朝就一蹶不振。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他给乾隆带来了大望远镜、气枪、可一次连射八发子弹的马枪,甚至带来了战舰模型和热气球,但乾隆帝对此毫无兴趣,正是在乾隆治下,中国错过了现代化的机遇。乾隆晚期由于生理的变化,心理和性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心理学家说,人到老年,由于身体机能越来越退化,性格往往由外倾转于内向,主动转为被动,壮岁之时,心雄万夫,通常以主动进取之态面对世界,进入老年以后,力不从心之感日甚一日,于是常以防御心态应对外物,求稳怕乱。加上由于最高权力者往往很容易被大量的正面信息所洗脑,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支撑权力的正面信息,负面的信息都被作为错误的信息清洗掉 了,在此情况下,领袖往往无法正确看待自己和世界,乾隆虽并非庸主,但在大量的歌功颂德之下,更是容易产生自满的情绪。

马戛尔尼来华后就发现,中国实际上整体上来讲是很贫穷的。他们对乾隆盛世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普通的老百姓生活非常贫困,没有一所中国的民居能够像这个英国小镇的楼房那样整洁坚固,几乎所有的富人同时都是权力的所有者,也就是说,中国人的财富积累主要是靠权力来豪夺的,中国的专制是超经济的,经济永远屈居于政治之下,一旦没有权力做靠山,财富也很容易化为乌有,在中国,穷而无告的人都屈服在官吏的淫威之下。


更让英国人无法接受的是中国官场的另一项规矩,在任何场合,上级都可能打下级的板子,被扒掉裤子当众打屁股,对视个人尊严和荣誉为生命的英国人来讲是无法容忍的耻辱,他们无法理解也难以接受,然而英国人发现,中国人对此司空见惯。与欧洲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造就了与欧洲截然不同的中国百姓。

而且英国人还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中国老百姓在有官员出现的场合和没有官员出现的场合,表情是不一样的。没有官员的场合中国老百姓很活泼,很自然,但一旦有官员出现,这些老百姓马上就变得呆若木鸡,一个个看起来神情呆滞,不敢说不敢动。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之后,英国人就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清政府经过长时间的高压统治,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且按照自己的需要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

英国人巴罗认为,中国人缺乏自尊心,是因为政府从来没有把百姓当成成年人来看待,而是当成了儿童和奴隶。马戛尔尼对中国政权的结论是:“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来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这种专制统治有着灾难性的影响。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马戛尔尼访华也让他对当时的清朝实力有了一个了解,他将大量关于中国的情况带回了英国,英使团为后代留下了厚厚的文字记录。他们发现中国沉沦在“卑鄙的暴政”之下,皇帝昏庸暴虐,官吏贪赃枉法,百姓生活在对棍棒竹板的恐惧之中,他们对技术与科学一窍不通,对世界一无所知,一切都愚蠢透顶。同时,中国人在和外国人的一切来往中,保持着一种傲慢的、不公平和轻松的态度。这种妄自尊大的想法,以及对于这种想法确实自以为是的印象,是他们周围的一道高墙,武力似乎是这到障碍的唯一有效的摧毁者。

英使团到了中国之后,自大的乾隆还命令各省督抚见到英国人的时候一定要举行阅兵仪式,好让这个英国人见识一下大清军队的威武雄壮。所以每个清朝官员见了英国人都要搞一个阅兵,但是这个阅兵不搞还好,一搞英国人就知道中国的军队是什么样子。首先这个精神面貌让英国人感觉很可笑,说这些士兵一个个穿着绸缎衣服,手里都拿一把扇子,有的还别着一个烟袋。那个时候欧洲已经到了热兵器时代了,他们还大量使用冷兵器,拿着大刀弓箭,少量的一些热兵器也是欧洲100多年前的东西。所以,马戛尔尼回去之后,就告诉了英国人,中国是一个不堪一击的庞大帝国,我只需要几艘战舰就可以摧毁整个中华帝国,英国人以前从来没想到要说侵略中国,但是马戛尔尼回到英国之后,英国就开始琢磨着以后要是用外交办法打不开中国的大门,我们就要动武。

有句名言,叫做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乾隆自称十全老人,但这个世上从来就没有十全。中国的统治绩效如何,更多依赖统治者的人治,而没有太多制度性的成就,没有了内外条件的严厉制约,个人的英明和自制往往无法抵制环境的纵容和腐蚀,由胜而骄,由劳而逸,是人性的规律。同时,对于新鲜事物,老年人的接受能力也往往较差,中国也曾一度站在世界文明的巅峰,并自以为天朝上国,将周边文明看成西戎北狄南蛮东夷,满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也导致最后陷入落后挨打的百年屈辱史。





上一篇:新作者扶植计划第1期签约名单公布 23位新作者获得头条签...
下一篇:今日头条启动新作者扶植计划第二期 让更多新人作者赚钱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微信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记录分享点有意思的安全信息资讯,欢迎讨论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17安全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999test.cn & 17安全网

GMT+8, 2024-5-6 10:09 , Processed in 0.123361 second(s), 3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